以往的產業經濟學和戰略管理對企業優勢的解讀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和競爭地位。其中產業結構決定了企業在該產業中的地位,以及該產業的壟斷或競爭程度,有人對的nbiot和lora產業鏈各環節產業結構做了對比分析,該領域的很多環節并不是高度壟斷的產業環境,企業大部分還處于公平的市場競爭狀態。在競爭地位方面,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其他學者的核心競爭力模型對此進行了解讀。一般來說,企業擁有的稀缺核心資源可以構建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當前很多參與nbiot和lora的各類企業所不斷追求的。
不過,環境的變化給以往基于產業結構和競爭地位所積累的競爭優勢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因為物聯網讓產業進入了一個跨界不確定性的狀態,原有積累的競爭優勢具有一定的剛性和單一性,而新環境需要企業保持開放、靈活。此時,另一個緩和因素“生態優勢”就應運而生了。
生態是指有以性質的企業、個人在相互依賴和互惠的基礎上形成共生、互生、再生的價值循環系統。企業的優勢不僅來源于內部價值鏈活動的優化和資源能力的積累,還來源于對外部資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企業組合商業生態圈元素,協調、優化生態圈內伙伴關系的能力。
此時,企業優勢的來源就被修改成三個方面:產業結構、競爭地位和生態優勢。其中,產業結構具有不可逆轉的特點,而競爭地位和生態優勢是企業可以把控的內容。在低功耗廣域網絡領域,既有各類企業通過技術標準、研發、規模化、供應鏈等方面的資源來構建自身競爭地位的“圍欄”,也有大量企業組成產業聯盟,開展集體行動,拓展自身的生態優勢。